2025 年 9 月 16 日
曹操的地下运兵道
安徽亳州是“天下道源(老子、庄子、陈抟三位道家代表人物都生长于亳州)、曹操故里(亳州人)、世界药都、华夏酒城(古井贡酒)”。 “2025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41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在亳州市举办。今天上午我应邀在“交易会”的“医院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做了一个报告,下午没事,我就叫了一个出租车去看“曹操运兵道”,这里出租车很便宜,才七元钱!
战国时墨子在《墨子·备穴》中就有开凿地道进行攻防作战的记载:“审之穴之所在,凿穴以迎之”,“穴垒之中备一狗,狗吠即有人”,在地道中用狗巡逻和警戒。
地道战源于战国时期,后用之不多,到了三国时期随着战争频繁和多种需求,这时地道战已广泛运用,除主要用作攻城外,还有多种用途,如疑兵、退兵、联络、伏击等。
运兵道始建于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末年,曹操最初用于运送士兵,故称“曹操运兵道”。唐宋时期多次修葺,由于涉及军事机密,除高级将领外无人知晓,故史书记载很少。南宋时黄河决口,亳州城被淹,运兵道淤塞,自此深埋地下七百余年未被发现。清道光年间亳州城再次被黄河洪水所淹,运兵道再次被深埋。1938年(民国)地下运兵道首次被发现。
曹操地下运兵道
1969年为响应毛泽东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亳州大量挖地下防空洞,发现了地下运兵道,近八公里长。
运兵道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单行道是运兵的主要通道,一般高1.7米至2.1米之间,宽0.6米至0.9米,只能通过一个人。每隔一段距离,道壁上端留有龛洞放置油灯。
曹操地下运兵道
2015年,在原谯望楼(亳州古称谯城)遗址附近重建谯望楼,成为运兵道入口和游客服务中心,仿汉建筑,地上六层分别为建安文学馆、序厅、书画厅、服饰厅、乐府厅、赋诗厅。这个文学馆很不错,如文学史上群星璀璨的“建安七子”、写《洛神赋》和“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的曹操第三子曹植、大美大才的蔡文姬等,都有详尽的介绍,参观大约要半个小时,最好请个讲解员。地下一层为地下长城军事奇迹展厅。
这是我拍的“谯望楼”,下面有一块横放的大石碑,上有曹操手书“滚雪”二字。
古运兵道出口处的一块石碑上刻有“衮雪”二字,是曹操留下的唯一书迹,气宇轩昂,字如其人,此手书为运兵道内砖刻。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拍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
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
南征北战铁马金戈的曹操
1957年11月2日,毛主席在莫斯科访问期间问翻译李越然:“你说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些?”李不知如何回答。毛主席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把他扮成个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
1957年毛主席在谈到三国历史时说“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
1958年11月,毛主席在接见河南安阳县委书记时说:“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1958年11月20日在武汉会议上,毛主席说:“今天找你们来谈谈陈寿的《三国志》。你们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注意了没有?这两本书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三国演义》是把曹操看做奸臣来描写的;而《三国志》是把曹操看作历史上正面人物来叙述的,而且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是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一上演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制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两千年也要翻。”
毛主席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我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查到“曹操”这个词条,在《辞海》“曹操”词条下,有较多的介绍与评价,都是正面的,如“兴修水利”、“用人唯才”、“精兵法”、“善诗歌”、“所统治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等。
综上所述,我认为,曹操是史书里的英雄,小说里的奸雄。
以前我来亳州做报告和讲课时两次看过曹操运兵道,今天是第三次看。我喜欢看历史、文化和知识方面的名胜古迹,有些地方我多次去看。
注:这一部分毛主席对曹操的评价,主要摘自“谯望楼”内“建安文学馆”展板。
写于2025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