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国民俗 地名趣谈 人生感悟 短信精粹 中外旅游 开心笑话

国庆节的由来

2023 年 9 月 28 日

为什么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即中国、华夏的意思。“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相对于敌人而言。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范围。“共和”一词的英语republic来自于拉丁语respublica(意为人民的公共事务)。共和一般包含共同享有权力、共同治理的意思,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共和的权力主体包含的范围不同。现代意义上的共和强调所有公民参与国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执行。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提出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之方案”。6月19日,新政协筹备会讨论时,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对“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号提出质疑,他表示国名太长,建议去掉“民主”两字。最后采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现在世界上国家制度(政体)主要有三种:
君主立宪制即首相内阁制,如英国,日本等;联邦制即总统议会制,如美国,法国等;社会主义制,如中国,古巴,越南等。

国庆节天安门广场的花坛

国庆节的由来

  “最早提出‘国庆日’的,是时任政协委员、民进首席代表马叙伦先生。”

   1949年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许广平(鲁迅夫人)委员发言:“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林伯渠委员也发言附议,要求讨论决定。当天会议通过《请政府明定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旧国庆日》的建议案,送请中央人民政府采择施行。

国庆节天安门广场的花坛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决议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兹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此后改称为国庆节。
国庆节是国家的一种象征,具有显示国家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的三个基本特征。

国庆节天安门广场的花坛

国旗是怎么产生的

   1949年7月4日,经过毛泽东和周恩来修改审定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于7月15日到26日之间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连续刊登。

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发出后,当时在上海工作的曾联松希望设计一幅国旗图案来表达他对新国家的爱国热情。七月中旬,他在自家的阁楼上开始了国旗图案的设计。

曾联松提交国旗图案的初稿

   他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以五角星作为自己的标志的,而且中国共产党又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进而决定用五角星来象征它。而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则指出当时人民由四个社会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因此他决定用四颗小五角星来象征由四个社会阶级组成的人民。他于八月中旬将自己的设计“红地五星旗”寄给了筹备会。

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迎风飘扬
  1949年8月20日,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共收到了2992幅(一说为3012幅)国旗图案,郭沫若、陈嘉庚等筹备会成员也提交了他们设计的样稿。评选委员会从中精选出38份草图,提交给新成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曾联松的方案最初并未入选,后在田汉的主张下才被收为“复字32号”“红地五星旗”,并根据小组讨论的意见去除了类似苏联国旗的锤子镰刀的标志。最终提交新政协审议的38幅国旗草案。

 (一颗星一条横杠的4号图案,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一条横杠代表黄河)
   1949年9月23日,政协全体会议代表分组讨论了国旗方案,但未形成定论;会中有代表觉得32号方案中的四颗小五角星提法不妥,认为不应提到资产阶级。毛泽东和大多数代表起初都赞成一颗星一条横杠的4号图案,但张治中后来向毛泽东提出了他的反对意见,认为一条横杠有分裂国土、分裂革命之嫌,而且容易使人联想到孙悟空的金箍棒。1949年9月23日,彭光涵向周恩来推荐了32号图案,而周对该设计感到满意,并要求彭绘制较大的图样。此外,陈嘉庚也曾向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出建议,认为政权特征比地理特征更为重要,因此无需坚持使用象征黄河的横杠。两天后,毛泽东在中南海召开座谈会,说明了他赞成红地五星旗的理由,并在与会代表间取得了共识。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决定采纳红地五星旗的方案,并将其改名为“五星红旗”。

   曾联松最初并不敢确信五星红旗是他设计的,因为在公布的图案中,大五角星上没有镰刀和锤子。然而,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后来给他寄送了公函,正式告知他就是国旗的设计者,并随信附带了五百元人民币作为酬谢。

国旗护卫队在军乐团的行进演奏中英姿飒爽的列队步入天安门广场升旗

国歌的由来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诞生于1935年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1934年春,田汉决定写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他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编剧、小说家、词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幸被残酷迫害死于狱中)。在他刚完成故事梗概和主题歌的歌词时,就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共产党员、戏剧家夏衍接手将这个故事写成了电影剧本,聂耳主动要求为田汉写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谱曲。当他读到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他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呻吟、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满腔热血在胸中奔涌,雄壮、激昂的旋律从心中油然而出,很快就完成了曲谱。这是聂耳短暂一生中的最后一个作品,他23岁时在日本神奈川县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国歌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又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新中国成立之际,《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在天安门广场演奏国《义勇军进行曲》。
陈珞珈写于2019年10月1日
本文标签: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