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2 月 21 日
1904年,日本由于暴风雨和地震灾害,“希光”病泛滥,许多儿童的皮肤、毛发日趋干燥,视力衰退,体瘦如柴,最后丧失生命。当时,有一位名叫麦利的外国医生在日本为儿童治疗“希光”病时,发现有个儿童因为常吃鸡肝,他的“希光”病竟不治而愈了。根据流行病学的观念,麦利医生认为:“希光”病一定和营养有着密切关系,鸡肝里含有一种能对抗“希光”病的因子。他由此推论,只要食物中含有抗“希光”病的因子,就能治愈“希光”病。
1913年,美国的台维斯等四位科学家揭开了用动物肝脏治疗干眼病(希光病)的秘密。在实验中,他们又发现在食物中加几滴鱼肝油对治疗干眼病效力很大,于是开始提炼鱼肝油。他们把鳕鱼肝放在器皿中慢慢煎熬,制出粗糙的鱼肝油来。然后将苛性钾的酒精溶液注入器皿中,在60℃下进行剧烈地搅拌,使鱼肝油中的脂肪充分碱化,生成肥皂和甘油,再把它们分离出去,最后得到一种黄色针状晶体。由于这种晶体溶点只有7~8℃,所以通常是黄色的粘稠液体。它比鱼肝油功效大几百倍。于是,台维斯给它起名叫“脂溶性A”。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脂溶性物质不只是一种,所以到了1920年,英国科学家台曼俄特正式把它命名为“维生素A”。
其实,中国的中医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用动物肝脏来治疗眼病的理论。中医提出“肝开窍于目”,认为眼睛与肝脏在生理上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人肝火旺发怒时会两眼充满血丝。于是中医提出了“以脏补脏”的理论,即用动物的内脏来治疗或调理人的某些脏器的疾病,例如用紫河车(即产妇的胎盘,含极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大量抗体)来治疗妇女的贫血和多种虚弱疾病,能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再如用动物的骨髓来“补髓生精”,也往往能取得良效。 (注:作于2000年3月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