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12 日
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老百姓认为没过完正月十五,年就还没有过完。自古以来正月十五观灯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乡下人到城里来拜年顺便看灯,城里的拜年客比正月初的那几天还要多,过了元宵节人们就要投入到春耕生产大忙之中去了。
正月十五古代多称上元节,因为这一天是道教“上元一品天官赐福紫微帝君”的诞生日,至今还能看到许多红袍纱帽胖乎乎的“天官赐福”年画,还有一种福禄寿“三星图”中,中间穿红袍的那位便是专门赐福的福星“天官”。怎么又叫元宵节呢?因为这一天正值元月,(元即始,一月正月古代都叫元月);而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在夜里放灯观灯玩灯,夜者宵也,至今人们还说夜宵、通宵达旦。因此后来就叫做元宵节了。由于最重要的节俗是观灯,民间又叫“灯节”。
“元宵节”的起源有几种说法,最主要的说起源于汉朝。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后死后,忠于汉朝的周勃、陈平等老臣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汉文帝。文帝博采群臣建议,广施仁政,救灾济贫,精心治国,使汉室又强盛起来。为了庆祝周勃陈平等人勘平诸吕之乱(勘平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每逢此夜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他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观灯风俗始于佛教。《涅磐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火化,每年正月十五日,众僧侣们将他的佛舍利子(骨珠)供奉在纯金宝座上,大家向上面抛洒鲜花花瓣,奏着音乐,点燃灯火绕城三十里。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东汉汉明帝力倡该教,敕令在元宵节点灯祭拜一夜,以示对佛教的崇敬和推广,这便是元宵节放灯的起源。近代宗教内容逐渐褪去,元宵观灯成为千灯竞放、歌舞戏曲、杂耍竞技、聚友宴饮的盛大游乐活动了。
历代灯节之盛况蔚为壮观。唐开元、天宝年间,放灯三夜,京城和各大都市花灯如山似海,万人空巷,游乐通宵达旦,当时仅长安城内的彩灯就有“五万盏”之多。《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扬贵妃的二姐“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宋朝的灯节又胜唐朝,不仅开封杭州灯山人海,彻夜不眠,连广大农村也都竞相操办,村庄结成民间灯社,集款甚至置田产专办此事,所以南方很多地方灯火又叫社火,鲁迅的小说中就专门谈到过江浙的社火。后来因火药的发明又出现了烟花火炮,文人雅士们又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灯谜”。
由于元宵观灯是钦定官准的全国性欢庆游乐活动,当时各级官府都要张贴布告周知百姓。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讲了这样一个事情。某州知府名叫田登,他最忌讳别人犯他的名讳,不但不能说“登”字,连与“登”同音的字他都见不得听不得,手下人自然不敢得罪他。某年元宵灯节时他出的一张布告说:“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不说“放灯”而用“放火”来代替,自此就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成语,一直流传至今。
元宵节吃元宵,还有一个并非故事的史实。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逼孙中山退位,在1912年当上了大总统,他一心想复辟帝制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整天绞尽脑汁。他本来就是满清旧臣,非常迷信,他认为“元宵”的谐音是“袁消”,是凶兆,大不吉利。因此在1913年元宵节之前,他便下令全国把“元宵”改称“汤圆”。谁知他仅当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就“袁消”了。此后很多地方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所以,至今我国有的地方称“元宵”,有的地方叫“汤圆”。
元宵分两类,南方多将糯米水泡后用石磨磨细,再用棉布将米桨慢慢过滤后用滤下来的细桨略阴干后包馅,叫水磨元宵,细腻柔软爽口,极为好吃。北方多将干糯米粉拌水后包馅,或用馅在干粉上不断旋转裹成圆团,失之粗糙,口味亦逊。中国元宵上品,以浙江“宁波汤元”、四川的“赖汤元”和重庆的“凌汤元”最为著名。
朋友们,元宵节请一定要吃元宵。第一,元宵的圆象征着家人团圆、和睦、幸福。第二,元宵的甜心寓指生活、爱情和事业甜甜美美、圆满如意。第三,宵乃夜,夜里又圆又甜,意指日夜平安,福至祸去。第四,对那些在事业或逆境中奋斗拼搏的人来说,孔子说此物“主复兴之兆”,更是要食之多多。
此文原载于《中药事业报》1999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