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国民俗 地名趣谈 人生感悟 短信精粹 中外旅游 开心笑话

沧桑百年店 药香同仁堂(1998年)

2022 年 11 月 27 日

在中国,鲜有不知北京有个故宫的;在北京,少有不晓卖药有个同仁堂的。在天安门广场的南面,有一条明清建筑、古色古香的大栅栏老街,在这条街上,有一幢飞檐雕梁、富丽堂皇的古式高大建筑,它便是蜚声海内外的三百年老店同仁堂。

  一、悠悠岁月话沧桑
在明朝永乐年间,浙江宁波府有一个姓乐的“走方医”来到北京落户,以走街串巷摇串铃行医卖药为生。到了清朝初年,他的后代乐尊育进了清宫的太医院,当了一名吏目的小官。乐尊育的儿子乐梧冈因科举应试不第,便子承父业在前门外的大栅栏开办了同仁堂药店。为什么叫“同仁堂”而不叫别的什么堂呢?第一,乐梧冈是秉承父命,“同仁堂名,先君之素志也”;第二,“同仁”一词源于《易经·周人》卦,意即仁义待人不分亲疏远近谓之“同仁”。这正是医家药铺的道德所在。(志趣相同或一起共过事的亦称同仁)。当时是前店后作坊,自产自销。乐家起早摸黑,生意越做越兴旺。
使同仁堂成为京城药界巨子,并历经百年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清朝雍正年间,它被确定为皇宫御药房的“供奉”,直接供应紫禁城和颐和园的药品。除了供给各种中药材外,还经常令同仁堂派人进宫去炮制膏丹丸散。这一下,同仁堂成了皇室的“官商”,一是享有了封建特权,在京城和全国的社会地位倍增;二是生产贸易和经济实力迅速扩大,由店铺零售扩大到“政府采购”,乾隆年间曾每年预领过官银3000两,然后再交付官用的药料,道光年间又每年预支官银1000两。其三是宫廷用药出不得半点差错,否则不是杀头就是倾家荡产,这就促使同仁堂在药品质量上更加精益求精,形成了以质量和疗效为生命的主旨与传统。这一时期还发生了一件对同仁堂非常有利的事情:当年为御药房供应药品的还有一家“育宁堂”,道光年间道光皇帝叫“旻宁”,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又叫“奕宁”,由于这家药店店名的“宁”字犯了“皇忌”,故朝廷停止了育宁堂的“供奉”,这样,同仁堂在宫廷保健中的地位便更加重要和稳固了。为避“皇忌”,同仁堂赶紧将自己制作的“清宁丸”改叫“清麟丸”,“二母宁嗽丸”改叫“二母安嗽丸”。
关于供奉御药在乐家还有这么一个传说。雍正年间宫内几兄弟为争夺皇位而相互残杀,把亲生兄弟杀死了却诬是吃错了同仁堂的药,而将乐家的一个人斩首于菜市口作了冤死鬼。又有人说是徒弟拿错了药所致。所以后来同仁堂一直用家人不用徒弟。
同仁堂有过欢笑也有过眼泪。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前门大栅栏同仁堂药铺的店堂几乎被烧光,前门打磨厂同仁堂的家眷宅院被德国军官占驻,家具医书等毁损殆尽,同仁堂还被逼要供应德国军官的一应饮食起居。美国大兵们每天三五成群到同仁堂来,或要钱或喝洒,打骂嘻闹,烂醉才归,乐家被骚扰不堪。在民国时期同仁堂又受到国民党的巧取豪夺,到解放前夕已穷途末路了,只能以布、粮、煤三种实物当作工资发给职工,1948年年底,好不容易给每个职工凑足2块银元,才勉强渡过春节。
这里再补充一点,我国的中药店为何多称某某“堂”呢?这是有一个典故的。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在长沙当太守时,适逢疫疬流行,病死者无数。他打破清规戒律,在太守大堂上为病人看病救命,且书“坐堂医生”四个大字。后世的中药铺效仿医圣张仲景坐堂行医,就纷纷在门匾上写上“××堂”,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二、乐善好施美名扬
同仁堂在北京不仅王公大贾知道,就连社会下层的劳动大众也无人不晓。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药好药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广做社会公益的善事并很会自我宣传。
清朝的时候,北京城每年二月要掏城沟一个月,每到这个时候,满城臭气熏天,污泥成堆,走路不便,夜里行人经常陷进泥里或掉到沟里。同仁堂便在全城掏沟的地方张挂沟灯,一到夜晚,印有“同仁堂”三个大字的大红纱灯笼到处照耀,既给行人极大方面,又让满城的人赞不绝口,老少妇孺皆记住了同仁堂。
当时北京是京都,科举的全国会试在北京,北京又是顺天府的所在地,府里的乡试也在北京举行。每到乡试和会试的时候,各地应试的学子和陪同的家人都聚集北京,这时同仁堂就大做广告宣传,派人到各省会馆和赶考人的住所,送去一些治伤风感冒、水土不服和消化腹泻之类的小药,花钱不多,但同仁堂的药效和德行却通过这些文人学士传到各地,随后同仁堂的药也行销到了全国。
旧时北京的穷苦人很多,一到了严寒的冬天,很多穷人饥寒交迫,生命垂危,同仁堂便设立粥场,发给棉衣。夏天酷暑难当,同仁堂便给穷人发暑药,以渡炎夏。旧中国的人活了一辈子到死有一个最低的要求,就是要睡棺材“入土”,否则死不冥目。北京的富人要睡粟木的或衫木的棺材,可那些赤贫的人临死要找个棺材比什么都难,同仁堂便向穷人施舍棺材,只要有人证明,找到乐家的管家写一个条子,便可到指定的棺材铺领一口薄皮棺材,这件事在北京有口皆碑,人们都说同仁堂在人间行善事,在阴间也积了功德。每年4月28日是“药王生日”,同仁堂便请来戏班子和名角唱大戏,让老百姓都来看,同时大宴宾客,以此抬高身价并广纳人心。日本人入关占领北京后,见同仁堂是个“肥买卖”,日军便提出要入股,实际是要控制同仁堂。同仁堂拿出了很多银钱上下打点,婉拒了日本人,保护了北京的中国民族医药产业,表现出同仁堂不屈淫威,不向日伪折腰的民族气节。
三、精制良药救沉疴
三百多年来,同仁堂的中药以品种齐全、加工精细、质量上乘而名扬海内外。
首先从配方来说。解放前同仁堂的配方来自三个方面:家传的、民间的和宫廷的。乐家历代如乐尊育、乐梧冈、乐印川等先贤“博览群书”,“凡古方之适用者,无不悉心考究”,日积月累形成了一批家传方剂。同时,他们“更于公余之暇,广求活人之方”,四处搜集民间的单、验、秘方。关于宫廷秘方的问题,宫廷的御方怎么会到了同仁堂的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过去同仁堂只向御药房提供饮片和生药材,成药均由宫内自制。慈禧当政后说同仁堂制药尊古精细,曾经下令同仁堂代为宫内制作一部分成药,这样,同仁堂就掌握了一部分宫廷有效秘方。至今清故宫档案中还藏有同仁堂的配方。
其次从进货质量方面来说。由于同仁堂信誉高、名气大、资本雄厚,它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在国内药市上占据垄断地位。在当时全国最大的药材市场祁州(今河北安国县)每年冬春两季开市的时候,都要等到同仁堂的人到了以后才开市,就因为他们买得多、出价高,所以由他们先挑选好药材。同仁堂进药注重地道和正宗,贵重药材都派专人到产地选购,如大山参、鹿茸等就专程到营口药市去采购;麝香由全国最有名的河南“杜盛兴”专供上等的货色;制丸用的蜜由专门的蜜行供应。由于同仁堂进的货好、价钱高,它制出的成药也就“货高价出头”,尽管价钱贵一点,但官府和百姓都还是愿意买这种货真价实的好药。
在炮制药物时,同仁堂严守古制,一丝不苟,一贯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例如在制紫雪丹时,古法要用金锅银铲,可是同仁堂没有金锅,他们就收集乐家各房内眷的金手饰100两,放在锅中煮。仅是制作丸药,同仁堂就有蒸、炙、水飞、霜冻等40多种繁琐的制作工艺。很多药制成以后并不马上就卖,要存放一至两年,因为这些药存放越久,燥气去净,药效就越高,如虎骨酒要在缸内存两年,再造丸密封好存一年再卖,这种做法要占用大量的资金、库房与设备,一般的药铺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它们只能现制现卖,其药物的疗效自然就无法与同仁堂的药相比了。
制假售假在我国古已有之。由于同仁堂的药以质量和疗效著称于世,历代都有商家和个人冒以同仁堂的名义卖假药的,同仁堂也与之进行过种种斗争,在清朝的咸丰和同治年间,甚至官府布告于市,明令对假冒同仁堂的商家进行取缔和处罚。今天,在国内和海外仍有假“同仁堂药”在游弋。
四、古店盛世再辉煌
1956年,开明能干的乐松生先生率领同仁堂带头参加了公私合营。一个几百年的老字号,在一个新的社会里,开始了它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纪元,创造了一个个令它的历代创业者们都不敢想象的辉煌。解放初期北京市长彭真就鼓励乐松生先生开办中药提炼厂,搞中药科学化。1952年乐松生与北京大学合作成立了国药改进研究室,试制成功数种产品。  1956年同仁堂中药提炼厂成立。1959年时,乐松生老先生满怀激动地说:“解放十年来,同仁堂的发展超过了过去200多年来乐姓经营的成果,我无法形容心中的兴奋与喜悦”。  “文化大革命”以后,同仁堂成为国家一级企业。后来,同仁堂人又为“同仁”二字注入了新的含义,将“同修仁德  济世养生”作为自己的企业精神。
改革的春风吹绿中国大地以后,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在神州大地上悠然崛起,为中国民族医药的改革响起了一声春雷。它从一个前店后厂的旧中国封建药号,发展成为集工业与商业两大门类,有固定资产18亿元、年销售额15亿元、年创利税1亿3千万元,拥有9个制药厂以及研究所、批发部、储运站、货栈、药店、广告分公司、进出口分公司等多个企业的现代大型医药集团,股票在全国上市,这只中国民族医药的巨轮还将中国的传统医药载到了东南亚、欧美乃至更远的彼岸……
三百多年过去了,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历经风雨,同仁堂盛名依旧,并且再造辉煌。笔者且以自己的一首拙诗来结束我的这篇文章:“京华名药属同仁,膏丹丸散效如神。天子黎民保无恙,再向五洲济苍生”。
(原载于《中国医药报》1998年10月24日1版)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