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国民俗 地名趣谈 人生感悟 短信精粹 中外旅游 开心笑话

中医药研究:淫羊藿组分延长健康寿命研究获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一等奖——补肾延缓衰老中医理论获证实

2023 年 3 月 14 日

近日,“补肾药淫羊藿组分延长健康寿命的基础研究”获2013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沈自尹院士领衔完成,为补肾延缓衰老的中医理论提供了直接科学证据。
肾虚衰老是中医对衰老的主要认识之一。课题经20年探索,在早期研究中发现肾虚与衰老具有相同的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功能紊乱低下。经过补肾药与非补肾药、单味药与复方的筛选,发现补肾药淫羊藿组分淫羊藿总黄酮(EF)及其有效单体淫羊藿苷(ICA)可以代表几个温肾复方(补肾益寿片、温阳片、右归饮)调整提高NEI网络功能。
在此研究基础上,课题选择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等作为实验模型,利用基因芯片、代谢组学、数学模型等多种手段,分3个部分、8组实验对EF及ICA延长健康寿命的效果和机制进行一系列研究。
研究确证补肾药淫羊藿组分能延长健康寿命。通过4组大样本寿命实验、12个健康寿命相关指标(压力应激能力、运动能力、学习认知能力、衰老相关疾病模型等)检测,课题组首次发现EF、ICA能延长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等多个模式生物的健康寿命。
该课题研究淫羊藿组分对基因、生理层面及干细胞的年轻化作用。通过对不同月龄大鼠进行全基因组芯片及血清代谢组分析,课题组发现EF对神经内分泌和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逆转作用,能将24月龄大鼠7个主要组织器官的转录水平、核心转录因子NF-κB功能相关基因网络明显年轻化至10月龄,能调节24月龄大鼠的血清代谢谱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年轻化至10-18月龄;通过对不同月龄小鼠干细胞数量及增殖能力的检测,发现ICA能够激活沉默型神经干细胞并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研究揭示,EF及ICA延长健康寿命的分子机制为增强基因组的稳定性。通过对小鼠的DNA损伤反应类功能芯片检测、γ-H2AX蛋白及超氧歧化酶、脂质氧化产物丙二醛以及长寿因子去乙酰化酶SIRT6的检测,揭示EF和ICA通过对抗自由基、减轻DNA损伤、增强SIRT6的活性从而提高基因组的稳定性以延长健康寿命。
该项目是“补肾延长健康寿命”系列研究,技术有望推广应用于人类,延长人类的健康寿命,为老龄化社会减负。
973中医理论专题九年投近六亿——4项目获本年度支持
3月21~22日,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2013年度交流会在京召开,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设立9年来,共有涵盖中医、中药、针灸三大领域的32个项目,190个课题立项。85个单位的3000余位研究人员参与研究,经费支持达5.91亿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王志勇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4年度专题支持的重点方向包括:基于临床的中医证候辨证方法基础研究,基于临床的针灸腧穴配伍相应机制研究,以及“上火”的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目前已有4项支持项目获得批复,计划经费6000万元。
截至目前,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2005~2009年的14个项目,已完成结题验收;2010~2012年的10个项目,已通过中期评估;2013、2014年的8个项目,正在研究中。
去年,在科技部和专家顾问组支持下,第三届专题专家组完成换届。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专家组组长李振吉介绍,未来十年,在既往部署项目的基础上,将选择20多个关键科学问题,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基础研究布局,基本覆盖中医理论重大科学命题。将选择8~10个关键科学问题深化研究。项目验收时,要求每个项目至少有一篇科普文章发表。

中华医学科技奖揭晓——3项中医药成果上榜

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扬子江药业集团协办的中华医学科技奖2013年获奖项目1月8日在京揭晓,共有86项医学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中医药科研成果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医学会会长陈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申维辰,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刘谦以及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等出席颁奖仪式。
获奖86项成果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47项,卫生管理奖2项,医学科普奖2项,另有2人获卫生政策奖。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拥军、施杞等的“骨代谢的细胞生物学基础与补肾中药的综合调控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庾石山等的“中草药活性物质快速识别与获取新型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微量活性物质研究中的应用”分获二等奖,北京大学韩济生等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阿片成因的疗效及其神经机制”获三等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2001年经卫生部、科技部批准,由中华医学会设立的我国医药卫生行业最具权威的科技奖项,并由扬子江药业独家资助,13年来共评选出1029项医学科技成果奖项。(中国中医药报)
8个中医药项目获国家科技奖,中药安全性研究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1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由军事医学科学院高月研究员领衔的“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继“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后,中医药项目第三次荣获该奖项。
另外,中医药项目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中药安全性研究揭示了中药毒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国际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实证了中药配伍禁忌的经典理论。首次从毒性成分和药物代谢酶角度揭示了中药配伍“反”与“不反”的科学本质;揭示了中药寒热配伍及其减毒增效的科学内涵,促进了中药配伍理论的创新发展。
在国家多个重大项目的资助下,最早创建了中药安全性研究关键技术平台,并成功用于中药的毒性成分确认、致毒机制解析、经典理论实证、创新药物研发,促进了中药毒理学的学科发展。
该研究建立了包括中药早期毒性发现的基于药物毒理基因组学及代谢组学相融合技术;中药量毒关系研究的毒性评价方法,中药相互作用研究的基于药物代谢酶与受体通路的快速筛选等多种集成技术,特别是建立了适合中药配伍禁忌、质量控制、致敏物质发现的中药分子毒理学研究新技术,形成了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新技术体系。
系统揭示了常见不良反应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代谢特征、配伍禁忌和毒性机制;5味有毒中药外用功能被2010版《中国药典》采纳;发现了10种中药注射剂的过敏性特点,促进了中药分子毒理学学科的发展。
该项科研历时10余年,曾获2012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中国中医药报)
全军中药研究所建立“成分敲出敲入”新法–中药药效物质筛选快捷准确
世界著名杂志《自然》出版社旗下开放性获取期刊《科学报告》2014年3月在线发表了解放军302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提出并建立的中药药效物质辨识与质量评控新方法—“成分敲出敲入(component knock-out & knock-in)”。研究表明,该方法有助于快捷地发现中药的主要药效成分,还可甄别中药中起协同或拮抗作用的化学成分,而且有助于制订客观科学的中药成分含量标准范围,同时该方法也是研制现代组分中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目前生物活性示踪的中药药效物质筛选主要是基于还原分析方式,往往容易出现组分分离越细,药效作用越弱,或者说中药整体有效,但单体成分无效。而成分含量质控标准范围往往只有下限,没有上限,并且含量标准的上限和下限与安全性有效性关联性不大。
为了建立“关联药效、标而又准”的中药成分含量质控标准,近年来该所以黄连、牛黄等为代表,采用成分敲出(component knock-out)的方式筛选和确定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和可能的协同或拮抗成分;采用成分敲入component knock-in)的方式,摸查和确定最低有效剂量和可能的最大安全剂量。研究发现,在自然平均含量条件下,黄连药材发挥抑菌(痢疾杆菌)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小檗碱、黄连碱,活性贡献度累计达93%;在建立小檗碱、黄连碱适宜含量范围的基础上,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而其他巴马汀、药根碱、表小檗碱等生物碱对二者的抑菌活性无明显影响,多糖等非生物碱部分对黄连其抑菌活性存在拮抗作用。以牛黄抗真菌活性为例,研究发现牛黄抗真菌主要活性成分不是某一个组分,而是多个胆汁酸类成分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去氧胆酸和猪去氧胆酸的协同作用提高活性达33倍;研究发现了牛磺胆酸、去氧胆酸等8个组分的适宜含量范围及最佳比例,按最佳比例配制的组分牛黄活性比牛黄原始样品提高92%。该研究为科学制订黄连和牛黄化学评价检测指标及限量标准、以及组分中药的研制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方法学实例。
“成分敲出敲入”能很好地体现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和系统观,关注多成分协同或拮抗作用,有利于快捷准确发现中药药效有效成分群,同时避免“成分越分越细,药效越来越差甚至无效”的假阴性结果;在中药质量评控方面,有助于实现中药成分含量标准范围从“难关药效,标而不准”向“关联药效,标而又准”过渡的质控愿景。因而“成分敲出敲入”在中药药效物质辨识与质量评控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同时该方法在现代组分中药筛选与研制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上述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科学报告》(2014)、J Chromatogr B(2011)等刊物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国中医药报)
中澳中医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3月10日,中澳中医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校长巴尼•格洛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等为中心揭牌。该中心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合作建立,并于2013年9月被科技部认定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自2003年起,西苑医院与西悉尼大学辅助医学研究中心建立合作关系以来,双方的合作项目“治疗血管性痴呆中药维脑康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获得我国科技部的资金支持。2009年,双方又启动了在中国、澳大利亚、英国同时进行的合作项目“塞络通胶囊”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这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创新中药在海外进行国际多中心的、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研究,同时也是第一个将在海外进行生产与注册的创新中药。
截至目前,该中心先后承担5项国际科技合作课题,获得国内专利2项,国际专利9项,中药新药临床批件1项,联合发表论文5篇,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形成了特有的产学研国际合作模式。(中国中医药报)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