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国民俗 地名趣谈 人生感悟 短信精粹 中外旅游 开心笑话

祖国医学对儿童骨健康的认识及实践(孟庆云)

2023 年 2 月 23 日

孟庆云

  关于儿童骨发育及骨疾病防治方面的知识,中医学很早有所关注,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现从小儿骨发育、小儿骨健康障碍的辨证论治及儿童骨养生三方面略论如下。

第一节、中医对儿童骨骼发育的认识
中国先民与骨的关系密切,用骨做器物,用骨做载体记述文字,把龟占结果刻于骨上成为卜辞。在出土的甲骨文上即有“骨”字。甲骨文之“骨”字,原本是一个象形字,由两款组成,其一象大腿股骨、胫骨相互联系之形,其另一部分是肩胛骨之形。在甲骨卜辞中有“王其病骨”以及“王骨异其病”、“王骨其雨病”的众多记载。“病骨”是各种原因所致的骨痛,“骨异”是骨的形体异常,“骨其雨病”是在阴雨天自觉骨痛。古文的“骨”字将甲骨文简省,下边又添了一个“肉”字,表示骨乃系肉,为肉包裹,小篆以后的“骨”字和楷书的“骨”字已无多大变化,可谓一脉相承。
对小儿尤重视骨的发育,以骨作为小儿发育的尺度之一。因小儿初生囟门未合,囟门堪为小儿成长标志。小儿的“儿”字,金文《仆儿钟》作“   ”,是囟门未闭合之貌;金文《沇儿钟》作“   ”,是囟门未闭合,匍匐于地的状态。故《说文解字·儿部》云:“儿,孺子,从儿,象小儿头囟未闭。”《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入咸阳,闻秦人亲小儿,即为颅囟医。”说春秋战国时代,称小儿科为“颅囟医”。据南朝刘宋医家陈延之《小品方》记载:“中世有巫方,立《小儿颅囟经》。”据宋人纂集的《太平御览》称,张仲景弟子卫讯曾有《小儿颅囟方》的著作:“张仲景方序曰:卫讯好医术,少师仲景,有才识,撰《四逆三部厥经》及《妇人胎藏经》、《小儿颅囟方》三卷,皆行于世。”(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二二,方术部,中华书局1985)卫讯之《颅囟方》与托名巫方的《颅囟经》应该有一定承继关系,此书在西晋尚未亡佚,说明我国早在公元3世纪已有儿科专著,此书从颅囟命名,说明古代儿科医生对小儿骨发育的重视,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其名颅囟者,案首骨曰颅,脑盖曰囟。殆因小儿初生,颅囟未合,证治各别,故取以名其书。”
对小儿骨的发育,古代文献和医籍皆有记述。《周礼·大戴礼记》记说“男子八月生齿”,“女子七月生齿”。对骨的发育,《韩诗外传》说“三年脑(囟)合”,其标准定在虚岁3岁。南北朝时代的《葛氏方》说小儿“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髌成,能独异;三百六十日为一期,膝骨成,乃能行。”(据《医心方·小儿变蒸》)古代还记述了小儿在胚胎时骨的发育情况,如《淮南子·精神训》中言“六月而骨”,之后北齐徐之才在《小儿方》中说妊娠7个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认为肝藏的发育,促进了胎儿骨的成长。对于小儿出生后的成长,最早王叔和提出了“变蒸学说”,认为“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通计五百七十六日,总共十变八蒸,儿乃血脉充荣,骨肉坚壮而成人也。”这大体上是对婴幼儿时期小儿勃勃生机的概括。

第二节、小儿骨健康障碍及辨证论治
对于小儿骨健康障碍的一些病证,中医认识很早,如《庄子·达生》记述有“佝偻”,20世纪初中国儿科学家将此病命名为佝偻病。国外学者在十九世纪末发现的氟骨病,我国三国时期嵇康的《养生论》就有记载。此病系成其服用含氟高的食物和饮水,引起氟在体内的积蓄,慢性中毒,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变形,重则驼背乃至瘫痪,中医以炙马钱子为主的制剂治疗。中医也有儿童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表现为骨脆而易骨折。现重点介绍儿童佝偻病的病症及防治。
在中华文明的典籍中,早在《诗经》中就有对佝偻病后遗症的记载。如在《诗经·邶风·新台》称戚施、籧篨,《诗经·豳风·鸱鸮》称为拮据,《诗经·大雅·板》称为夸毗。认为病的原因是饮食缺少营分。《山海经》称X腿为交胫,《内经》称O形腿为腘,《吕氏春秋》认为本病病因是“室大多阴”而少见日光,也认为与水土有关。从先秦至汉,本病又称鸡胸、龟背、解颅(方形颅)、手拳(手镯)等,《颅囟经》认为佝偻病的病因是骨热,由肾虚引起,治用鳖甲,隋唐以后又有五迟、五软之谓。唐代《千金方》认为本病与“乳食粗恶”有关。宋以后的医学家,认为本病脾胃生化无源,引起随不充骨,而致骨骼病变。骨骼异常有引起肝阴虚,引发抽搐、惊悸,引起肺气虚而致多汗,其病机如下:

1.饥年,饮食中缺少养分
(《诗经·大雅·板》)

脾胃不调
生化无源

肾气不充,髓不壮骨
(骨软、畸形)
2.室大多阴,水土不佳
(《吕氏春秋》
肝阴虚
(抽搐、惊悸)
3.乳食粗恶
(《千金方》)
肺阴虚
(多汗)

对于佝偻病等骨代谢病,中医素以望诊和切诊为主要手段,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中提出了独特的囟门诊法,包括解颅、囟不合、囟填和囟陷等。其中解颅指“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是也”,囟不合是“囟大,开而不合”,都与佝偻病有关,并伴有“胫骞”、“足交”、“三岁不能行”等。
按中医理论,当代临床将佝偻病分为三型,各型证候特点及治疗如下:
(一)脾虚肝旺证
多见于病发早期,从生后3个月左右起病,患儿烦躁不安,表情淡漠,纳呆多汗。枕秃,囟门迟闭,出牙迟,或少出,肌肉软弱,或有贫血,肝脾肿大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属于气血不足,脾虚肝旺。
治宜健脾柔肝,培土抑木。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胡、炒白芍、钩藤(后下)、党参、炒白芍、茯苓、陈皮、姜半夏、炙甘草、生姜、红枣等。
本正由于脾虚而致肝旺,本虚而标实,其脾虚是本,肝旺是标,健脾防能平肝,故在六君子健脾基础上,适当加以平肝柔肝之品。患儿多汗面白乃营卫失和所致的阳浮阴弱,可用《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以调和营卫,潜阳定惊。夜间啼哭、惊惕不安者,加蝉蜕、煅龙骨,汗出较多者去生姜,加碧桃干、生黄芪,纳呆便溏者加焦神曲、公丁香、生山楂等。
(二)肾虚骨弱证
多见于活动期,3个月至2岁小儿为多,除有活动早期症状外,还有肋患珠、肋间沟、手镯、鸡胸、漏斗胸,“O”或“X”形腿及脊柱畸形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系经精血虚损,肾虚骨弱证。
治宜健脾补肾,滋养气血。方用黄芪建中汤加龙骨牡蛎等为治:黄芪、白芍、桂枝、煅龙骨、煅牡蛎、鹿角霜、龟板、鳖甲、鸡内金、饴糖、生姜、红枣。
本证为活动进展期,不可过早让小儿站立、行走,或过早进行功能锻炼及按摩,以免加重骨骼畸形。若病情较严重,可适当加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肾生精,滋养肝肾。若骨骼有畸形者,可适当配用有活血通络之蜈蚣。胃阴不足,口燥便秘者加玉竹、制何首乌;有便溏苔腻者,系脾湿中阻,加苍术、丁香以化湿;盗汗淋漓者加浮小麦、麻黄根。骨骼改变较显著者,还可以将龟板、鳖甲、鸡内金、鹿角霜磨成细末,每日吞服3克左右。
(三)脾肾两虚型
属于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上小儿,有鸡胸、龟背、“O”形或“X”形腿者,兼见面色苍白、走路不稳,易跌仆,平时容易感冒,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以其骨骼畸形兼脾虚而辩证为脾肾两虚。
治宜健脾补肾,温养真元。方用《医宗金鉴》补肾地黄汤加减:鹿茸、牛膝、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黑芝麻、续断、紫河车、五加皮等。
本证除用中药治疗外,必须同时加强体格锻炼,或采用按摩治疗,“O”形腿者按摩外侧肌群,“X”形腿者按摩内侧肌群。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科研,开发出能以一个方剂而不须分型的通治成药龙牡壮骨冲剂、龙牡壮骨颗粒。其制方原则是“健脾和胃,补肾壮骨”。方用龙骨、牡蛎、龟板、黄芪、党参、茯苓、白术、鸡内金、山药、五味子、甘草、大枣等组成。此方健脾和胃主要是名方申领白术散去其陈皮、砂仁、薏苡仁、莲子等药加鸡内金构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灵枢》说:“大肠小肠皆受于胃”,故健脾和胃则能很好的改善消化和吸收的功能。方中补肾壮骨部分分为龙骨牡蛎散加减,由龙骨、牡蛎、龟板、五味子等药物组成。其中龙骨、牡蛎其成分含碳酸钙、磷酸钙等可直接补钙,现已知补肾药具有成骨作用,即中医之肾生髓主骨,又有重镇安神作用,合五味子、龟板而有敛汗的作用。健脾和胃与补肾壮骨两方面药合和而用,即在调理脾胃——改善了胃肠吸收的基础上,加强了肝脏和肾脏的分泌和再吸收功能(肝促进代谢,肾小管再吸收磷等),此方中又直接补充了钙,而使佝偻病得以治疗。
第三节、小儿骨病专病专方
自宋代以后开始对骨发育障碍有专方治疗

囟不闭合证治

宋钱乙认为幼儿囟不闭合是肾气不足,用六味地黄丸补肾为治。新生儿囟不闭合,清代谈金章认为是“胎气不足,骨力软弱,营卫不调,或肝肺二经郁热上冲于脑,故耳有云父精不足”,用元始膏、封囟散、王氏封囟散(《诚书》)治疗。
元始膏:治生下囟门不合。川芎、当归、红花、白芍、连翘、丹皮各五分,甘草三分,荆芥各四分,僵蚕一钱。水煎三十余沸,滤净,加贝母,炼蜜收膏下。
封囟散:治胎气不足囟不合。蛇蜕一两(烧灰),防风、大黄、白芨、青黛各五钱,上为末,用猪胆汁调匀,摊纸四角留白纸,再用淡醋、生面糊贴囟上,以温水润,一伏时换。
王氏封囟散:柏子仁、防风、天南星各二两,上为末,用猪胆汁调匀摊帛上贴囟,一日一换。

龟胸证治:宋杨仁斋认为是肺经受热所致,还与乳母用酒或多食五辛乳汁行味偏热得之。治用龟胸散:大黄(煨)三分,天门冬(去心)、百合、杏仁(制)、木通、枳壳(炒)、甜葶苈(隔纸炒)、朴硝、桑白皮(蜜制)各五钱,为末,炼蜜大丸,白滚汤下(《小儿仁斋指方》)

龟背证治:五脏系于背,五脏受过成五疳,久则伤及脊髓,或小儿早坐亦致痼疾。《仁斋小儿方论》用就、灸法,灸肺俞穴、膈俞穴,艾柱如小麦大,三五壮而止。谈金章《诚书》有龟背丸:炒枳壳、防风、独活、煨大黄、前胡、当归、麻黄(去节)各一钱,上为末,面糊细丸,米饮下。

行迟证治:骨者髓之所养,小儿气血不充,则髓不满骨,故软弱而不能行,或者肝肾俱虚,肝主筋,筋弱而不能足也。可用六味地黄丸加牛膝、五加皮、酒制鹿茸。小儿三岁不能行用五加皮散:真五加皮一分,牛膝、酸木瓜个半分,上为末,每服一钱半,以粥饮调,次入好酒二点,再调,食前服,日二剂(《仁斋小儿方论》)。

第四节、儿童骨养生
儿童骨养生主要在饮食起居,预防保健和活动训练等方面,以防护佝偻病为重点,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居室要阳光充足,经常开窗,让阳光直照婴儿住室。提倡婴儿到户外接受日光直射。幼儿每天要有1时间以上户外运动。但婴儿在户外要注意保温,少受风,防感染。晒太阳要注意日光强度,以免灼伤皮肤。
(二)防止受凉,避免呼吸道感染。
(三)不要过早让幼儿站立或行走,防止跌倒或外伤。
(四)适当用壮骨保健品,可用紫河车一具加煅牡蛎30克、黄芪30克、蜈蚣10条、盐10克。焙干,研成细粉,分100小包,每次用温开水冲服1包,每日2次,连服1个月。
(五)患儿8个月以后,可令儿童尽多在床上或地板上爬行,多爬可锻炼阴跷脉,刺激骨骼和肌腱发育生长。
(六)捏脊和推拿:每日捏脊二次,从骶椎两侧始向上脊至颈椎,每次三循。推拿法,主推补肾水穴15—20分钟,揉天心穴5分钟,可适当配穴或做全身推拿5分钟。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