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国民俗 地名趣谈 人生感悟 短信精粹 中外旅游 开心笑话

苏州的由来

2022 年 11 月 16 日

陈珞珈苏州园林之冠——拙政园。曲径通幽,小中见大,惊世骇俗,雅中掩繁。游苏州不去拙政园,等于没来苏州。我去过好几次了。


相传商代末年,周国国君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
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季历有子名昌,古公亶父认为昌具有兴国立王的才能,想把君位传给季历再传给孙子“昌”。但是按照制度,必须传位于嫡长子。泰伯和仲雍了解了父亲的这一想法后,为了尊重父意,避让君位,无手足之争,他们逃避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在此建立了“勾吴国”,这也是后来苏州简称为“吴”的由来,这兄弟两人随乡入俗,至此后自行“断发文(纹)身”,表示他们已是荆蛮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继承王位了。 他们的这一义行,以及他们带来的周族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护,在梅里(今无锡县梅村),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匀吴”(由于笔误,匀吴后来被误写成为勾吴)。

 七里山塘是苏州一条著名的古街,“枯藤古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当年乾隆下江南时,专门到此游览,感觉极好,并御笔题书“山塘寻胜:
阊门西转历山塘,寻胜云岩春载阳。
崔巍峰容真虎踞,荒唐剑气幻鱼肠。
司徒文学应称独,洗马风流不可当。
高处回眸喜有在,近遥绿麦一方方。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也把山塘一带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现在是苏州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晚上乘游船夜游山塘,浆声灯影,犹如仙境,是人生一大快事。

 

  从泰伯起经十九代传至寿梦继位称王(公元前585年),吴国开始有了确切的纪年。随着吴国的崛起,在梅里的都城已日益不能适应社稷江山发展的需要了,而位于太湖东北岸的苏州,由于自然条件优越,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寿梦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正式将都城迁至苏州。并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具有相当规模。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国。

到了苏州,定去虎丘,虎丘斜塔,堪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夫差的父亲)下令大臣伍子胥在此督造水陆双利棋盘格局的京都城池,大城周长23.5公里,筑有8个陸门和8个水门,此城称为“阖闾城”,颇为坚固,自此,苏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至今。后“三千越甲可吞吴”,越国灭吴,越王勾践杀了吴王夫差,并于公元前379年将越国都城迁到姑苏。战国时期,公元前248年,楚国春申君受封于吴,并以苏州(吴墟)为首邑,为苏州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苏州至今还有地名为黄埭和位于苏州古城王洗马巷内的春申君庙来纪念他,并把他作为苏州的守护神供奉在城隍庙内。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吴国都城设会稽郡、吴县,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县,或有时称为吴州。

    苏州盘门风景区,为古苏州8门之一,为春秋名将伍子胥所建造,是古代苏州城防之要塞。地上有旱城门,地下有水城门,雄关险隘,机关重重,很值得一看,我曾两次去此访古寻胜。

    公元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名称由此而始。另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现山上仍有遗迹)。“苏”(“蘇”,“苏”的繁体字)代表一种草,由草、鱼、禾三个偏旁组成,象征此为鱼米之乡。公元778年,唐朝设苏州为江南唯一的“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为二等),从此,苏州名称被固定作为通称。公元1113年,宋改苏州为平江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苏州寒山寺现在是一个有名的旅游景点,过去是在“城外”,现在可是在“市内”,很值得一游并去感受张继这首名诗的独特意境。

    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后来由于其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气候宜居,又与杭州一起被称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为江苏省的简称,也是苏州市的简称。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中国四大名园中(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留园),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就占了两个。中国四大名绣中,苏绣就是其中之一,苏州是著名的丝绸之乡。苏州人文荟萃,多出才子佳人和科学家,自古有“海潮过昆山,苏州出状元”一说,自唐代开考“状元”之后,苏州共考中了60位状元,为华夏之首。明末清初名满天下文武兼备的吴三桂(江苏高邮人)与苏州桃花坞“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从这里开始演绎了一场生死之恋,成为大明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苏州的制扇、玉雕、桃花坞木刻、泥人像等也享誉中外。

“东方小威尼斯”苏州同里古镇,是中国十大古镇之一,我曾去过,也陪外国医院的院长去过,是休闲度假极好的去处,寻一客栈住下,愰若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览一派古风,看小桥流水,住江南人家,享两天清福。

陈珞珈2017年6月12日在苏州讲课后夜作
本文参考资料:《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国地名的故事》、《百度知道》。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