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国民俗 地名趣谈 人生感悟 短信精粹 中外旅游 开心笑话

函谷关、老子、“鸡鸣狗盗”等

2022 年 11 月 19 日

函谷关

  “盛关雄古今,大德参天地”。离三门峡市区半个小时车程的函谷关始建于周,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其地处“两京古道(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之间,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深险如函(函在现代指一种公文,古代指匣,盒子。如石函,剑函等。此处指函谷关峡谷像一个很深的窄盒子,喻其险要),故称函谷关。这里易守难攻,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代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关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韩、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在此发生。

函谷关是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地方,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河南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紫气东来”、“鸡鸣狗盗”、“老子过关”、“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与传说起源于此。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名扬海内外,现在已经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享誉中华的千年雄关要塞函谷关

 

老子在函谷关写

《道德经》

 

孔子尊老子为前辈,专门从鲁国到周向老子求教,回来后对学生们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把老子比喻为天上的神龙(《史记·老子列传》)。庄子评价老子说:“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明太祖朱元璋说:“朕虽菲材,惟知斯经(指《道德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毛主席在他的革命与战争实践中,大量的采用老子的论述和思想,如“欲将取之,必先与之”、“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老子为什么那么博学多才?尼采为什么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我查阅了他的履历资料,才找到了答案。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座不大的建筑“太初圣宫”,它始建于战国时期,后毁。唐代复建,后历代均有修缮。这里是当年老子著《道德经》的地方,也是今天函谷关景区内唯一一座真实的历史最久的古代建筑,我专门去拜谒良久。

 

老子姓李名聃(dān),生于春秋末期,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其为“老子”。老子的父亲是一位将军,在战争中阵亡。老子自幼聪慧,静思好学,明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其母请了精通殷商各学的大学问家商容老先生到家里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倾心教授三年,老子大有长进。 后老子遍访名士,博览群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学富五车,见识超人。老子再入周朝“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后到守藏室(国家图书馆)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子身处其中,如蛟龙入海,似雄鹰展翅,如饥似渴,博览穷究,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升任守藏室史,即国家图书馆馆长,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函谷关老子巨型雕像

 

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非常崇拜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就百般挽留他。老子在函谷关的太初宫中住了七个多月,写出了伟大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他的大青牛走了。《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与哲学巨著。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的“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是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我国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言简意赅,仅五千余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

“鸡鸣狗盗”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礼贤下士门客众多,秦昭王请他来秦国做臣相,有人进馋言:“孟尝君虽大智贤能,但他是齐国人,拜他为相,他一定会为齐国谋利益,如此秦国危险了。”秦昭王即将孟尝君关押准备杀害他。孟尝君托人找到了秦昭王的宠姬,宠姬答应帮忙但有个条件:“我听说孟尝君有一件天下唯一的狐白裘,如果将此送我,我就帮他。”孟尝君着急万分,因为这件狐白裘他早已送给秦昭王了,他把难处告诉门客,众人面面相觑,这时一位善于偷盗的门客说我有办法。当夜他从秦宫的狗洞里钻进去,还不时学狗叫,偷出了狐白裘。宠姬得到狐白裘后说动昭王不杀孟尝君,昭王命其过几天必须回齐国。因怕昭王反悔,孟尝君率领门客们连夜奔逃。行至函谷关时又遇难题: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关放行,而当时正值深夜,众人愁煞,这时一门客爬到附近山上连叫几声鸡啼,与鸡鸣无异,引得城关众雄鸡皆啼。守关军士听见鸡鸣,遂开门放人,孟尝君一行快速逃出秦国。待昭王派兵追来,他们已经走远。典出《史记·孟尝君列传》。

当年孟尝君的门客就是半夜跑到山上这个亭子里学鸡叫的,“鸡鸣狗盗”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结果,景区在亭子上挂上“转运亭”牌匾,游客花钱买个红布条挂在里面以求“转运”,商业化,活活把历史给删改和湮没了,大煞风景!

 

这个成语原来是一个褒义词,指一技之长或身怀绝技。后来王安石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结果此后这个成语就慢慢变为贬义,指微末技能,又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鸡鸣狗盗

 

紫气东来

    年届八十的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当时天下大乱,诸侯争战,周室式微,老子于是辞官而去,骑一青牛,离开洛阳向西走去,打算过函谷关后云游四方。

此时函谷关令(守关的将领)尹喜登高望见紫气东来,“知有异人过是”,闻老子到此,恭敬的迎请老子入关,再三挽留他在此休息著书,老子在此居住七个多月,写下了中华民族的千古名著《道德经》,然后离开函谷关,“西出流沙,不知所终”

“紫气”,祥瑞之气,指祥瑞降临或圣贤来到,后遂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紫气是紫色的气,古人认为紫色与当官福禄有关,很多官服都是“紫袍”。过去书香官宦人家的大门口上多挂“紫气东来”牌匾。

上述故事典出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我曾经不解,老子到函谷关为什么不是骑着一头北方的黄牛或者南方黑色的水牛,司马迁说是骑着一头“青牛”?很多书籍和图画里面都说是骑着“青牛”,我问了不少人都说不知道,我查了资料:因为牛在道家中属于圣物,而青在阴阳五行中属木,代表东方,象征着万物蓬勃生长,天人合一,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宋真宗封他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所以老子才会骑着“青牛”去函谷关,其实是一头黑色的水牛。

紫气东来图

 

 

孔子问礼

老子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欣然同意,随即报告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孔子考察周室郊社、明堂、庙朝制度,问礼求教于老子,感慨称赞道:“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孔子离开周地,老子送别,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宝遗赠,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孔子道:“一定谨记在心!”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我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我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我所见到的老子,不就是龙吗?” 孔子尊老子为人中龙凤。

孔子问道图

 

论养生经

 

老子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谁知其名无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问修道之方,学术之旨,处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个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畏垒山三年,畏垒之地民风大变:男耕有粟可食,女织有衣可穿,各尽其能,童叟无欺,百姓和睦,世间太平。众人欲推庚桑楚为君。桑楚闻之不悦,意欲迁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兽张口可以吞车,其势可谓强矣,然独步山林之外,则难免网罗之祸;巨鱼张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谓大矣,然跃于海滩之上,则众蚁可以食之。故鸟不厌天高,兽不厌林密,鱼不厌海深,兔不厌洞多。天高,鸟可飞矣;林密,兽可隐矣;海深,鱼可藏矣;洞多,兔可逃矣。皆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敛形而藏影也,故不厌卑贱平庸。”

庚桑楚弟子有一人名南荣,年过三十,欲求养生之道。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虫,越鸡不能孵鸿鹄,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国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荣闻言,顶风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子居舍。

南荣拜见老子,道:“弟子南荣,资质愚钝难化,特行七日七夜,来此求教圣人。”老子道:“汝求何道?”南曰“养生之道。”老子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

南荣闻言,苦心求道之意顿消,如释重负,身心变得清凉爽快、舒展旷达、平静淡泊。于是拜谢老子道:“先生一席话,胜我十年修。如今荣不请教大道,但愿受养生之经。”老子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南荣问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子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荣问道:“如此即至境乎?”老子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道教祖师

 

在我国五大宗教中(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是唯一由中国人创立的本土宗教。道教推崇标榜老子与《道德经》,是出于道教本身要发展和古代三派(佛、道、儒)竞争的需要。因为道教的思想与理论渊源“杂而多端”,需要用《道德经》中那样的“道”来加以概括和统一。而老子的长寿思想以及传说中老子的高寿“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与道教修道成仙之旨又相吻合。加以秦汉以后,老子被尊为圣哲,受人尊敬,汉初又与黄帝并列合称“黄老”,地位极高。在三教中,崇奉老子,有助于道教同佛、儒的竞争与自身发展。

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称为太清道德天尊。道教将《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本教的圭臬经典。汉代道教中老子乃是神格仅次于西王母的“太上老君”。据载老子“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 在很多道观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老子太上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

参考文献:《辞海》、张焕良《魅力函谷关》、百度百科和有关参考文献,在此一并致谢。
 

写于2022年8月17日 

本文标签: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