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国民俗 地名趣谈 人生感悟 短信精粹 中外旅游 开心笑话

我与中医的三代不解之缘

2023 年 2 月 23 日

(原题目:我的中医梦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放飞)
  陈思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中国中医科学院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中医科学院是中医才俊的摇蓝,是中医医疗、教育和科研的国家队,它为中国以及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出了高辉远、施奠邦、尚天裕、陈可冀、程莘农、王永炎、张伯礼、李连达、路志正等一批大家和院士。中国几千年来第一个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也诞生在这里。在庆祝建院6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记录我与这里结下的不解之缘。
  我出生在湖北省武汉市。我的爷爷是武汉市著名的老中医,名叫陈长春,解放以前,他在武昌热闹的大东门地区和武汉大学所在的珞珈山上各开了一家药铺,堂号叫“陈长春堂”,爷爷自己坐堂行医。爷爷医术高明,他在治疗当时南方人多患的肝病、黄疸、水肿、中风和肾病等方面疗效很好,来我们家药铺里看病的病人很多,武昌区周围方圆几十里地农村的纸坊(现在叫江夏区)、石嘴、石门峰等地的人都来找他治病,尤其是农民特别多,终日病人盈门。爷爷没有不良嗜好,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连我们工农街上唯一的文化生活去处——晚上上茶馆里去听“评书”,他都从来不去,成天在家给人看病、看医书、炮制中药。我的奶奶、大伯父大伯母、二伯父二伯母、大姑姑、以及我爷爷的侄儿侄儿媳等都全都在药铺里给病人抓药或者在家后面的大院子里搞炮制,这种药铺是中国传统的前店后作坊的行制。小时候,爷爷经常给我讲神医扁鹊、华佗给关羽刮骨疗毒、李时珍巧医顽疾等神奇的故事,这些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的种下了中医的种子。
  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突然袭来,因爷爷在旧社会开了两家中药铺,一夜间被打成了“反动资本家”,药铺被没收了,家被抄了个底朝天,爷爷被抓去戴上高帽子,胸前挂上一个写着“反动资本家”的大黑牌子,扒光了上衣游街示众,游完了就被按着跪在夏天武汉四五十度滚烫的柏油马路上。他还被关进了“五不准学习班”,一关就是几年不准行医看病。
 我们家的天塌了。由于生活无着,奶奶虽然患肺心病重病缠身,仍带着我父亲和两个姑姑在火炉般的武汉靠卖冰棍来糊口度日。我父亲到家对面的武昌机械厂外堆积如山的废焦炭煤灰场上拣煤渣,作为家里烧饭的燃料,手被焦炭划开了很多小血口子;他到大东门的武昌蔬菜站拣人家扔下来的菜叶帮子,回家做菜吃;他到长江大桥和汉水桥给板车拉上两里路长的陡坡(拉一辆板车两毛钱);他到建筑队做泥瓦小工;父亲的少年与青年时代走着一条洒满泪水与汗水的路,他开始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并立志发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将我的父亲抛到了湖北省钟祥县的山乡,五年栉风沐雨,含辛茹苦,以及油灯下的攻书,田埂上的捧读,使他上了一所终生难忘的社会大学。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将我父亲这个表现很好的“黑五类狗崽子”录取到中医专业,父亲成了我们陈家的第二代中医。爷爷得到了这个消息,欣喜若狂,把他整柜的医书都送给了父亲。
  毕业后父亲分配到湖北省荆州地区人民医院做医生,后来又被调到湖北省卫生厅做中医处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等。父亲的勤学和勤奋在圈子里是出了名的,人们都说笔记本电脑就是他的“情人”,形影不离,随时工作。他每天学习工作到很晚,坐火车坐飞机他都带上电脑在紧张的工作,他对时间最吝啬了,不会打扑克牌、不会打麻将,也从来没有时间看电视剧。
  我要高考时,我问父亲:我考什么学校呀?父亲说,你爷爷是中医,你父亲是中医,你也去做个中医吧。我后来成为了我们陈家的第三代中医,也是望京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
 学习中医理论的过程艰苦而枯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背诵各种经典文献和方剂,需要每天反反复复阅读中医古籍及查阅资料。有时自己也会厌烦这种生活,甚至一度想要放弃,但从小立志成为一名中医医生的梦想一直激励着我,伴我一路前行。在考研阶段,我一直铭记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座右铭,埋首书堆,挑灯苦读,最后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学府——中国中医科学院。后来,我又读完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骨科博士学位。蓦然回首,大学时代打下的中医理论基础至今仍令我受益匪浅。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三年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我的“中医梦”在这里发芽,然后花繁叶茂。学校经常邀请众多中医大家为我们授课,并举办各种讲座。我们有幸能够跟他们学习、研究,这是人生中最难得且宝贵的机会。我刚入学时,王永炎院士曾在讲座中教导我们,“中医入门容易,修行难,需要日常一点一滴的积累”。陈可冀院士也教导我们,一定要牢记“大医精诚”的思想,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望京医院的老师们也教导我:医生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爱心去救治病人。
  说到师承,我十分感谢中医科学院各位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以及精心带教,尤其是我的导师温建民教授。记得开学第一次见到导师时,温主任就要求我学习做好三件事情:第一学做人,第二学做事,第三学做文章。在我这些年的临床工作中,我一直牢记着导师的教诲。学做人,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品行。一名医生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医德,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心中只有患者,这是作为医生的行为准则。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每次查房给患者听诊的时候,都是先把听诊器捂热之后再为患者听诊。前辈的这种敬业精神与高尚医德一直激励着我。学做事,就是平时做事要认认真真、兢兢业业,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医生的治疗决定着患者的健康生死。我们科曾有一位八十多岁的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后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家属觉得患者年岁太大了,要求我放弃治疗。我对家属说:“哪怕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因为那是生命,是您的父亲。”后来,经过精心系统的治疗后,患者治愈出院了,患者家属万分感激。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纵使遇到困难和风险,只要有一线生机,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因为“人命至重,贵若千金”。学做文章,就是医生不仅要善于看病,更要懂得如何做科学研究、写好专业论文,要善于将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进而与他人分享。医学的进步是需要医生不断积累、总结与创新的。每当我写科研论文时,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得体会、经验总结都来源于平日里一个个具体病案和临床心得的积累。
  如今,中国中医科学院迎来了60周年华诞。值此之际,我衷心祝愿中医科学院开拓创新,后继有人!我衷心祝愿更多心怀“中医梦”的学子在这里实现人生梦想!一个甲子倏忽而过,我将与中医前辈们和同仁们共同努力,为开创下一个辉煌的甲子而努力奋斗!我一定勤学苦练,救死扶伤,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好医生、好人。
 

2015年12月28日
(本文获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院庆征文优秀征文奖)
随机文章